【热点·精神扶贫】推荐阅读这篇《打响“精神扶贫”攻坚战》,独特的视角,标准的表述,可以作为笔试和面试的素材积累。


在经济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当下中国,尤其在贫困地区,人民群众的致富观、人生观、法治观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大好形势。这提醒我们,当下正在进行着的精准扶贫工作还必须坚决打响精神扶贫攻坚战。

一、精神扶贫必须矫正贫困地区群众中扭曲的致富观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脱贫致富的美好愿望值得鼓励,但致富的思路要摆正,不能动歪脑筋走上邪路乃至不归路。举例来说,一些贫困地区原始自然生态环境维护得比较好,于是加大开放力度、以旅游开发带动当地群众脱贫致富。借助大众旅游时代到来的东风,很多困难群众搭上旅游开发的快车,从传统农业生产转向依靠旅游服务业创收,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扭转了低收入局面。但由此引发的旅游乱象也值得反思。部分群众提供旅游服务的市场行为缺乏政府相关部门的有效监管,创富的积极性被赤裸裸的金钱欲望绑架,破坏生态、拉客抢客、欺客宰客等行为屡禁不止,恶性竞争不时出现,破坏了正常旅游秩序及旅游目的地的良好声誉。更有甚者,为了牟取一点不当利益,实施聚众赌博、网络电信诈骗、制假售假等违法犯罪行为。不少犯罪行为具有群体性、团伙性特征,家庭亲友、邻里村镇形成环环相扣的犯罪网络。这些犯罪活动不但极大污浊了本地的道德风气,还蔓延至其他地区,严重影响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及社会和谐稳定。对于此类非法获利行为,当地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必须尽早发现苗头并彻底根除,加强政府职能部门监管处罚力度,打造风清气正的创业创富氛围,给守法百姓吃上一颗依法致富的定心丸。

党中央打响扶贫攻坚的伟大战役,这是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决胜阶段推出的重要举措。我们一方面要为贫困地区发展输血造血,为其打造健康有力的“躯体”;另一方面更要促进其精神状态、道德境界、法律意识的提升,大力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贫困地区路子活了,面貌新了,困难群众腰包鼓了、腰板直了,这些都令人欢欣鼓舞;但各级政府千万不能忘记在引领致富路、传授致富经的同时,一定要大力培植困难群众正确的致富观。人间正道是沧桑,创富不是投机坑骗,不能起贪念、走小道,创富之路哪怕曲折艰辛也必须通向光明正义,经得起良知、法律、历史的考验。尤其是内陆农村地区,应担当起中华民族优秀乡土精神传承发扬的重任,困难群众不能做金钱的暴发户和道德的掉队者,厚重质朴的乡土文化根基不能被膨胀的物质欲望连根拔起。正所谓青山绿水不能丢,淳朴民风不能丢,文化乡愁不能丢。

二、精神扶贫要矫正贫困地区群众不健康的人生观

一些困难地区群众人生观的突出问题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精神动能的缺失。一部分群众精神空虚、后劲不足乃至产生抑郁情绪,尤其体现在农村留守儿童、无业者、失能者、孤寡老人等群体身上。这部分人群因为自我诸种遭遇而对于人生意义缺乏正确认识,内心缺乏积极乐观向上的正能量。二是精神信仰的泛滥。一些贫困地区根深蒂固的封建迷信思想尚未彻底清除,驳杂的宗教迷信思想、西方思潮又日益渗透,很多群众缺乏科学思维的指导,对于鱼龙混杂的社会思潮缺乏理性判断,盲信盲从,肆意散播,导致个人思想混乱,严重影响家庭和谐及社会稳定。

 

“精神文明建设中的‘破’和‘立’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①从党和政府层面讲,矫正贫困地区群众不健康的人生观,必须有破有立,立就是正面教育和宣传,教育宣传的核心内容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立”旨在让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深入人民,提振人民群众的精气神,激起他们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美好憧憬。破就是要坚决批判和果断摒弃,批判和摒弃价值虚无主义立场、封建迷信思想、西方错误思潮等,以达到正本清源、明辨是非的目的。

三、精神扶贫要注重抓手、放眼长远

 首先,要突出教育先行。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扶贫需先扶智。上述问题的出现,重要原因之一在于民众受教育程度低、科学文化知识储备不足。要加强贫困地区学前教育与基础教育投入,牢牢把握住未成年人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黄金期。改变贫困地区教育短板的现状,关键在于不断提高贫困地区教师队伍建设水平。这就需要政府加大对贫困地区教育事业的财政转移力度,保障困难地区教师权益;要施行困难地区教师扶持计划,用政策和制度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提升人才。广大教师要具有坚定的政治立场、先进的教育理念和过硬的专业知识,发挥教育去伪存真、激浊扬清、立德树人的积极作用。

其次,要加强文化培育。如果说学校教育是未成年人健全人格养成的源泉,那么社会教育就是成年人提升素质的重要依托。社会教育应以文化濡染和道德熏陶为主,树立困难地区群众终身学习理念,加强基层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和民间文化人才的培养,普及和创新基层文化馆(站)、文化服务中心、农家书屋等。推动贫困地区文化产品与服务供给侧结构改革,以文化扶贫润民心、解民惑、强民志。要加强党对贫困地区文化工作的领导,“党对农村的坚强领导,是使贫困的乡村走向富裕道路的最重要的保证。”②基层党员干部必须努力做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领悟者、传授者、践行者,要以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解答广大群众的精神疑难,扮演文化扶贫带头人的重要角色。贫困地区的文化产品及服务供给必须与本地人民的文化需求紧密结合,以求高效化、长效化发展。文化产品创作要破除积弊,大胆创新,在内容和形式上下功夫,内容要以着力书写正能量,弘扬中国梦,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为核心,形式上要不断探索适应时代发展的艺术载体和表达策略,力求因地制宜、喜闻乐见,既努力适应又积极引领人民群众的文化品味。

再次,要强化法律约束。加强法律意识的培养、法律知识的传授,引导贫困地区群众懂法、守法,使其心中有准绳、知敬畏。依法治国无死角,尤其是广大农村,在规范基层社会组织成员的行为规范方面,传统乡规民约的约束作用日益衰弱,而健全的法律法规尚未得到有效施行,群众法律意识淡薄,底线意识模糊,无形中滋生违法犯罪风险。要加强困难地区法律知识宣传与教育、法律援助力度,增强法治公信力、约束力。让广大群众明白,法律既是脱贫致富过程中高悬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也是用来保护自身合法权益不受侵害的有力武器;违法必然受到惩罚,守法才能得到尊重和自身的安全。

感悟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真正的社会主义不能仅仅理解为生产力的高度发展,还必须有高度发展的精神文明——一方面要让人民过上比较富足的生活,另一方面要提高人民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水平,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脱贫致富。……那种认为物质文明建设是‘硬劳动’,精神文明建设是‘软劳动’,重硬轻软的做法,那种认为商品生产发展了,脱贫问题就自然而然地解决了的想法,都是违反辩证法的。”习近平总书记的话为当下的扶贫攻坚战指明了前进道路和方向:只有在抓物质文明、经济建设的同时,大力弘扬精神文明、倡导文化培育、加强法治建设,帮助困难地区群众树立正确的致富观、人生观、法治观,我们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冲刺阶段才能赢得决定性胜利。

 


 

文章来源:宣讲家网站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返回
顶部
2023省考/选调生招录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