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冲击下,我国公共卫生体系面临大考。强化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时刻防范卫生健康领域重大风险显得尤为急迫。习近平总书记6月2日主持专家学者座谈会,强调构建起强大的公共卫生体系,为维护人民健康提供有力保障。补短板强弱项,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如何发力?
强化防控
预防是最经济最有效的健康策略。这次疫情暴露出我国重医治轻防控的观念依然存在。提升疾控在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中的战略定位已不容拖延。
早发现,才能早防控。增强早期监测预警能力,是健全公共卫生体系的当务之急。为此,要完善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系统,改进不明原因疾病和异常健康事件监测机制,健全多渠道监测预警机制。
有效防控,需要建立稳定的公共卫生事业投入机制。2019年,我国医疗卫生经费投入中临床占95.3%,而公共卫生仅占4.7%。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和队伍建设的力度明显不足。针对此,要改善疾病预防控制基础条件,完善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优化完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职能设置;加强国家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能力建设。
疾控系统人才数量不足,质量不高,使得基层疾控机构缺乏高质量的人才队伍作为支撑。因此,要加强疾控人才队伍建设,稳定基层疾控队伍;建设一批高水平公共卫生学院,着力培养能解决实际问题的人才。
疫情发生后,社区承担了大量基础性工作,数百万基层工作者坚守岗位,成为限制人员流动、控制病毒传播的基本盘和最后防线。这就说明加强基层社区防控能力十分重要。因此,要发挥基层哨点作用,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
有效的疫情防控需要权责明确、程序规范、执行有力的机制。未来,要进一步从法律上完善重大新发突发传染病防控措施,有针对性地推进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法等法律修改和制定工作;普及公共卫生安全和疫情防控法律法规等。
有效救治
虽然较17年前相比,我国医疗设施已有明显升级,但面对疫情暴发,专业性传染病医院数量少、综合医院抗疫能力差、应急抗疫设施增建能力与储备不足等问题就相继凸显出来。比如在武汉,当疫情扩大后,武汉市内的传染病医院与综合医院很快达到最大病例收治能力,与当时突发需求相比远远不足。
为提升重大传染病救治能力,今后要全面加强公立医院传染病救治能力建设,完善综合医院传染病防治设施建设标准,提升应急医疗救治储备能力。要以城市社区和农村基层、边境口岸城市、县级医院和中医院为重点,完善城乡三级医疗服务网络。
中西医结合、中西药并用,是这次疫情防控的一大特点,也是中医药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的生动实践。这就要求要促进中药新药研发和产业发展,提高中医院应急和救治能力,加强对中医药工作的组织领导,推动中西医药相互补充、协调发展。
健康管理
经过疫情洗礼,保持社交距离、推广分餐公筷、勤洗手讲卫生等,正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推崇。以此为契机,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把健康文明的做法推广开来,让好习惯成为新风尚,正当其时。
“爱国卫生运动是我们党把群众路线运用于卫生防病工作的成功实践。”习近平强调,要总结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斗争经验,丰富爱国卫生工作内涵,创新方式方法,推动从环境卫生治理向全面社会健康管理转变,解决好关系人民健康的全局性、长期性问题。
在应对疫情中不难发现,从各种假消息的传播,到抢口罩药品等医疗资源挤兑行为,公众的安全意识、应急常识以及自救互救能力都很缺乏。对此,要深入开展卫生应急知识宣教,提高人民群众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认知水平和预防自救互救能力。